close

前幾天在好友 hellofeng 的網誌上看到一篇名為「拒食牛肉」的文章,覺得蠻有意思的。回想起我祖母還健在的時候,她也是不吃牛肉的。原因就如大家一般所熟知的農家習慣,是對為我們辛苦耕田的牛隻表達敬意;不過我個人倒是對牛肉頗有偏好。有一陣子出去外面吃飯,假如看到菜單上有「牛肉麵」的話,幾乎毫不考慮就決定是它了。不過現在的情況已經有點不同,這個後話我等等再談。

個人對於肉類是沒有絕對不吃的種類。不過有一個特別的魚類,我會盡量避免去吃牠,就是「鱈魚」。其實嚴格來說我對鱈魚並不是說有實質上的厭惡,只是因為聽過一個關於鱈魚的故事,所以變得不會主動想要吃牠 (當然有那麼多魚可以選也沒必要執著在單一魚種身上)。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國中一年級時,我的生物老師在課堂上提到的,故事大略是這樣:

以前老師在美國留學的時候,有一次和其他同為留學生的好友到海邊去,發現海邊的沙灘上有很多鱈魚。這些鱈魚是其他去海邊的當地人所釣上或捕上來的,但當地人卻不要這些鱈魚。留學生一般來說都是比較窮的,看到有別人不要的鱈魚丟在地上,老師和他的幾位留學生朋友,就很高興地把這些人家不要的鱈魚撿回去,準備拿來加菜。結果當他們準備要處理這些魚的時候,才一切開魚肚,就跑出一大堆寄生蟲,每隻切開都一樣。整條魚,包括內臟跟魚肉的部份,都可以看動寄生蟲蠕蠕而動。結果這道加菜當然是沒吃成。

基本上,這個故事有一些地方,現在想想多少是有些奇怪。鱈魚的棲性我不太清楚,但牠們有可能在沙灘的附近就如此輕易地被捕捉到嗎?如果知道的人或許可以為我解答一下。還有這個魚,既然被人丟在沙灘上,那寄生蟲是不是在魚死後才長出來的?我覺也得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。但不管如何,當時聽了以後,確實是在我腦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。以致於到現在,我還是有意無意地,會避免吃鱈魚。真假為何,大概也無從得知了。只希望現在說了這個故事,不會影響某些人喜歡吃鱈魚的興趣 ^^"

鱈魚算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。其它我不吃的東西,大部分都是一些動物比較特殊的部位,例如魚眼睛、雞脖子等等。以前對青椒、苦瓜、金針也是敬而遠之;不過隨著年齡慢慢增長,現在反而慢慢可以吃出一些感覺來。當然也有從有吃過的經驗以來就完全無法接受者,例如像松子 (松樹的種子),只要放一顆進嘴裡,就會忍不住一陣噁心立刻吐出來。但弔詭的是,我對松子酥這種甜點,卻完全沒有任何的不適應,還覺得是不錯吃的東西。只是外面包了一層甜甜的豆沙,接受度就完全不同,讓我深感食物的型態也是決定能否為人們所喜愛或討厭的關鍵吧。當然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也代表人們太容易被食物的外在所欺騙了。

其實好吃的東西是不能多吃的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弟弟從某一陣子開始,就不敢吃蛋糕上的鮮奶油。據他本人的說法是,在讀幼稚園的時候,每天都有點心可吃,而點心常常就是有鮮奶油的蛋糕。結果某一次,可能是吃了太多還怎樣,身體很不舒服。之後只要吃了鮮奶油,他就會覺得頭痛等等之類的。剛聽他這樣說的時候我也覺得不可思議,但想想其實自己也有類似的情況。我個人是不太喜歡吃煮蛋的,包括白煮蛋、滷蛋、茶葉蛋。有時吃到一半,突然覺得滑滑的蛋白和粉粉的蛋黃搞在一起很詭異,還會不由自主地哽到。我老爸說我很小的時候是很喜歡吃蛋的,但某次去溪頭玩的時候,竟然讓我連續吃了三顆茶葉蛋。從那次之後,不知是吃怕了或其他原因,卻變得對煮蛋排斥起來。當然,我已經不記得那件事了,畢竟是在很小的時候發生的。但我想凡事過猶不及,好東西拼命吃,總有吃膩的時候。吃得過頭了,說不定還從此不敢再吃,那人生不就少了對某一個好吃東西的美好記憶,也少了期待以後再度品嚐的樂趣嗎?

前面說到我愈來愈少吃牛肉麵這件事。事實上我不是變得不喜歡吃牛肉麵,只是當慢慢走出到家庭以外的生活圈後,手頭上有多少錢往往會決定一個人吃飯的型態。在台北,牛肉麵一碗動不動就是 80 元以上起跳的;而且貴的牛肉麵還不保證它一定好吃。宿舍的自助餐廳,只要你多拿一道以肉為主的主菜,價格立刻加 10 元以上。以我個人沒有打工的情況來說,雖然家裡給的生活費不虞匱乏,但吃的花費愈多,相對就壓縮到其他可以活用的部份。能夠做到最基本減少每餐平均花費的作法,就是用附菜取代主菜。先姑且不論外面餐廳的煮法是否油膩,少吃肉或不吃肉的直接益處,就是減少了攝取脂肪,又降低伙食開銷。不吃肉其實不是那麼困難,尤其在認知到我們現在所吃的肉類,都是經過某些不太健康的方式所飼養出來的後,在吃肉類之前,我便會思考,我真的需要吃這塊肉嗎?當然,這樣斤斤計較的作法或許和吃飯的樂趣有某些牴觸,但我想我是樂在其中的。當我們開始注意到這些原本枝微末節的事情,例如這些食材的來源是什麼,還有這樣一餐吃下來有多少熱量等等,其實便是對於我們吃的生活開始一種重新的認知。「吃了什麼」「該吃什麼」,一個人在外面,不像以前回到家裡就有飯吃。用更嚴謹的態度去了解飲食對於自己的意義,我想這也是現代人們在這個充滿「吃的陷阱」的工商社會裡,應該學到的一個自處與自保之道。

這一篇打得蠻多的,連我自己都有點意外。
希望以後還能有這麼思路清晰的時候 ^^"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沐丘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